close

Enjoy你的孩子 放心做父母

為人父母不應該是「覺得這是必須努力做的事」,而是「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」。 如果你並不覺得享受,或許你太努力、做得太過頭了。

教養快樂、自在、能與別人相處受人歡迎、能獨立謀生不造成社會負擔的成人,當然是自在、愉快、健康人生的重要因素。《康健雜誌》企圖編寫這本孩童特 刊的動機當然良善。

不過搜尋教育專家,名單冗長,意見豐沛;圖書館或書店裡好幾櫃的書形成專區,從天花板到地面,站在它們面前真不知從何開始;才只鍵入「教養孩子」四 字上網,即有981個資料(網站)跳出來,查英文則有1437個,且網網相連,資訊無垠無涯。

因為幾乎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有一堆教養心得,也因為大多數父母非常熱情於如何培養心目中完美的兒女,完成父母對自我未完的追尋,資訊瀚海之中,以下這 些題目,自動就吸引現代父母:優質父母手冊、如何教出聰明的孩子、如何教出高EQ的孩子、新好男人做爸爸、不打不罵也成器、養兒育女妙招、如何誘導孩子讀 書……。

焦慮之深、期望之殷、覺得我們可以使孩子變成我們想要他們變成的人,全世界都一樣。所以成人帶著孩子奔波於電腦、英文、心算、鋼琴、舞蹈、游泳、美 術、網球、足球等才藝班,大人小孩都精疲力竭,雖想休息,但又覺得有責任讓孩子得到最好的,唯恐將來自責、且被怪責,不只台,如此,美加、紐澳、中國、日 韓……到處可見。

懷著罪惡感養孩子

現代父母似乎是懷著罪惡感在養孩子的。

但坦白說孩子有時真是令人心煩,恨不得把他們塞回肚子裡,希望他們沒出生。

從孩子來到世間那天開始,再也無法過自己想要的夫妻生活,因為把很多的心力給了孩子,婚姻不再浪漫,反而要拿更多的耐心、合作、同理心,來繼續扶持 雙方關係;夫妻也會開始不滿對方,怎麼有了孩子你就露出狐狸尾巴了,原來你只想玩玩孩子,其他事都不想分擔負責,例如,半夜該誰起床呢?

而且生活以孩子為中心打轉,改變你生命中的許多,你與家族親人以及朋友的互動,會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;你的一切的選擇與優先順序,例如要住哪裡?要 花多少錢?存多少錢?要用何種形式工作?都會隨所經歷的父母生涯而改變。

小小孩固然讓你睡不穩,大小孩更易讓你整個生活動盪,小學五、六年級,11歲即已步入青春期,成人很容易因為注意處理青春期孩子,而讓自己精疲力 竭,危害到其他生活面象,包括婚姻關係。

台灣最近社會經濟紛亂低迷,也影響了每個家庭。向來自豪的均富因過去十幾年不當的政商利益糾結而被打破,加上不景氣、貧窮與失業問題比以往增加,愈 來愈多家庭破碎,其他尚能維持中等小康的家庭則是愈來愈緊張而不停打拚,隨著社會動亂與逗留遊蕩的青少年日益增加,許多盡職的父母親感到外界的威脅,更加 戰兢,帶來較大的家庭不安。

孩童成長環境不如以前快樂,父母或需早出晚歸或分居二地討生活,或則為生計爭吵以至對泣發愁,有無競爭生存的能力的陰影,早已從國家延伸到孩童,很 大的不安全感、不確定感早早擄獲了台灣的孩子。

馬路上的小老頭

也有孩子的陽明大學心理認知教授洪蘭,就對我們每天都會看到的這個畫面非常不忍,「馬路上一個個疲憊嚴肅的小老頭」,從早上六點半到晚上九點半,從 學校到補習班,教室黑板上每天一個數字提醒還有幾天,問題是「每一天都是生命,這幾天也是生命啊!」她為孩子們枯燥單調高壓的生活而嘆息。

做父母的當然心疼,誰都知道不是升學主義作祟,一般人哪有什麼主義不主義的,而是做了爸媽自動就成為最現實的人,除了供應吃穿開銷、注意健康,就是 培養孩子的生存競爭力。「孩子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,我們當然不要他將來給別人踩癟,活得艱難,」一位有兩個孩子的國中老師私底下坦白講。

台大教授傅佩榮認為,台灣乍看開明許多,然而脫離單一思考的多元選擇還是沒出現。如果漸漸的有更多的價值觀建立,不只是成績好或有名有錢(例如當明 星)才叫做成功,不需過於較勁,社會就成長了。

美人魚想從魚變成人很痛苦,原著安徒生安排她變成水泡消失在大海裡,迪士尼現代版也使她在變的過程中失去聲音。現代父母要從幾千年驗證的「讀書>做 官>發財」的觀念,變成「做什麼只要做得好都會成功,而且成功的定義也要改變」,困難度可能不輸美人魚變成人。

魚變人之前的過渡

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從魚變成人現實與思維的一部份,互為因果互相影響。但在真有一天社會不再魚不魚人不人,而真能實現孩子快樂成長,成人後快樂自主 生活之前,大部份父母不敢一下子都鬆手。

因為擔心而產生的不放心,容易造成問題,例如溺愛子女,造成他們對父母予取予求、對別人沒有同理心、霸道不講理、被動等著被保護、什麼都幫他安排 好、……。

有些父母把孩子的進步和行為視為自己的事,缺點都因自己不教好所造成的,患得患失。

為人父母不是你有多努力就擔保一定會有多成功的,就是有好父母生養壞孩子,兄弟姐妹都從同一對父母獲得相同的基因與養育,但發展結果就是不一樣。你 的身邊一定有這樣的故事一籮筐。

父母花一生的力量栽培孩子,不過前提是孩子有這個潛能(基因),才能讓有決心的父母出力加工,運動員的孩子易在運動場上出風頭,音樂世家也常代代不 離音樂,就是說明。

父母當然可以影響兒女,尤其孩子小的時候,父母幾乎有全部的控制權,放學後可以跟誰玩全憑爸媽一句話。

但當孩子愈長愈大時,這無形的繩子也愈拉愈長,最後乃至斷掉,大約10歲後青春期開始後,情況逐漸改變,家庭以外的同儕團體如同學、朋友的呼喚,常 勝過他(她)曾依很深的父母。父母再怎麼教兒女不吸菸,常抵不過青少年間一句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信義扶持讀書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